铟是一种银白色金属, 因具有较好的光渗透性和导电性而应用于 ITO(氧化铟锡)靶材领域, ITO 靶材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平板等显示屏、电视机液晶显示器、车载/飞机液晶显示屏等的生产制造。
铟的高沸点、低电阻及抗腐蚀等特性使其在电子半导体和无线电领域应用较广, 比如InGaAs(铟镓砷)、 InAs(砷化铟)可以促成集成电路的电子应用。在焊料和合金中掺入铟可以提高合金的强度、延展性等。除此外, 铟还用来制造CIGS(铜铟镓硒)太阳能薄膜电池、在原子能工业中作为制造中子的指示剂等。
进入本世纪以来, 随着以 ITO 靶材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以美国、欧盟、德国、日 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均将铟列为关键原材料。
未来一段时期, 全球经济增长伴随着技术变革将会增加包括铟资源在内的多种原材料的需求。尤其是在清洁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迅速崛起的 CIGS 太阳能薄膜电池领域对铟的需求将会快速增加, 预计到 2050 年, 全球 CIGS 领域对铟资源的需求将达到总需求量的 1/3。可见, 铟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然而, 面对日益增长的铟资源需求, 越来越多的专家对资源供应短缺问题表示担忧。
铟资源分布稀散, 全球储量尚未有确切统计(储量指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中可经济采出的部分)。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全球铟矿储量统计停留在2008年的1.1 万t, 储量基础为1.6 万t,之后一直未作更新。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含铟矿床中铟的品位估算铟资源量(资源量指探明资源量和潜在可采资源量),研究结果表明: 全球铟资源总量主要集中在闪锌矿中。
全球铟资源量约 7.6 万 t, 其中 96%以上的资源集中在: 中国、玻利维亚、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德国、葡萄牙、澳大利亚、美国、阿塞拜疆。铟资源的伴生性、储量的不完全确定性, 给全球铟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带来风险, 一定程度上制约铟资源配置利用, 影响铟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 很有必要研究全球范围内铟资源的供给格局。
中国铟储量最为丰富, 居世界首位。中国已探明的铟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根据自然资源部公布的《2020 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 全国铟储量为 1 792.77 t,广西、湖南、内蒙、福建、广东、云南、江西 7 地占据了全国资源量的 83%, 其中, 广西储量最多, 为 999.92 t, 占全国比例达 55.8%; 其次是湖南, 储量为 445 t, 占比为 24.8%; 内蒙排名第三, 为 225.22 t, 占比将近 12.6%。
全球铟资源市场供给
(1)原生铟供给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的原生铟产量, 2000—2020 年, 全球原生铟产量逐年增加, 由 2000 年的 335 t 增至 2020 年的 960 t。20 年来, 全球原生铟产地高度集中: 2000 年, 主要集中于中国(30%)、法国(21%)、日本(16%)、加拿大(14%)、 比利时(13%), 五国原生铟产量占比高达 94%。
2010年, 中国原生铟供给占全球总供给的比例约为54%, 其次为韩国、日本、加拿大。2020年, 原生铟产量主要集中于中国(56%)、韩国(22%)、加拿大(7%)、 日本(7%)、法国(4%), 五国产量占比高达96%。可见, 全球原生铟供给主要集中在: 中国、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
中国原生铟产量在全球原生铟产量中居首要地位。根据 USGS 统计数据, 2007—2014 年, 中国原生铟产量占全球的比例持续高于 50%, 在 2009 年占比达到最高值 62%。随后, 2014 —2018 年, 由于“泛亚事件”的冲击, 中国原生铟产量占全球比例大幅下滑, 较为突出的是 2017 年 与 2018 年, 占比约 40%。
而之后, 随着“泛亚事件” 冲击的逐步缓冲, 以及靶材领域对铟资源的强劲需求, 中国原生铟产量开始提升, 占全球的比例回升到 50%之上。可见, 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原生铟供给国, 在 2007 年至今的大部分时间内, 供给量超过了全球一半以上。
(2)再生铟供给
再生铟的合理利用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途经。由于 ITO 靶材在溅射镀膜过程中损失较大, 损失率高达 70%, 回收再利用报废 ITO 靶材中的铟资源具有回收周期短、经济可行的优势。同时, 终端报废产品中的铟含量远高于矿物 中的含量,也是再生铟的重要回收来源。
目前, 日本是全球再生铟产量最大的国家, 发达的 ITO 靶材制造业使得日本从 ITO 靶材废料及终端报废产品中回收铟资源的历史较早, 回收技术成熟, 再生铟可以满足其国内70%以上的需求。
2007—2020年以来, 日本再生铟供给量基本保持稳定; 韩国再生铟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二, 近年来产量增幅较大; 此外, 中国再